河北笔会 | 走进西柏坡
西柏坡的五月,风裹着滹沱河的湿润掠过山坡,漫山遍野的翠柏沙沙作响,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
我们怀着崇敬之心踏入了这片红色圣地,脚步不自觉地变得轻盈而庄重,像是怕惊扰了岁月深处沉睡的故事。
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,青石板上仿佛还留着革命先辈们匆匆的足迹。
道路两旁,松柏挺立,它们历经风雨,枝干虬曲如龙,枝叶苍翠欲滴,像是忠诚的卫士,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。
偶尔有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,在地上织就斑驳的光影,恍惚间,时光仿佛在这里重叠。
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共中央旧址,一座座朴素的土坯房整齐排列,看似普通,却承载着改变中国命运的力量。
推开斑驳的木门,屋内陈设简单而整洁,一张木桌、几把木椅、一盏油灯,就是当时领导人工作和生活的全部家当。
想象着毛泽东、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彻夜长谈,运筹帷幄,在昏暗的油灯下书写着新中国的蓝图,心中涌起无限的敬佩与感动。
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前,驻足良久。
那间简陋的屋子,见证了党的重要转折。“两个务必”的谆谆告诫,穿越时空,依然振聋发聩。
站在这里,仿佛能看到当年参会代表们坚定的眼神和激昂的神情,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,为了理想甘愿奉献一切。
这精神,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,照亮了中国前行的道路。
漫步在西柏坡纪念馆,一件件珍贵的文物、一幅幅泛黄的照片、一段段感人的文字,将那段峥嵘岁月鲜活地呈现在眼前。
从“三大战役”的辉煌胜利,到党中央“进京赶考”的历史抉择,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革命先辈们的智慧和汗水,每一个瞬间都闪耀着信仰的光芒。
透过这些历史的印记,我看到了他们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,看到了他们对人民、对国家的无限忠诚。
离开西柏坡时,金色的阳光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,松柏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。
回望那片柏树林,它们依旧挺拔,在风中轻轻摇曳,像是在与我告别。
此刻,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,西柏坡之行,不仅是一次红色之旅,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。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也让我懂得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西柏坡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,在新时代的“赶考”路上交出一份无愧于人民、无愧于历史的答卷。
作者简介
刘雄,湖南新化人。笔名拂晓、刘家湾。中国民主促进会、中国散文学会、中国诗词家协会、中国武术协会、中国教育电视协会、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。民进新化工委委员、新化县政协常委,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理事。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《少年陈天华》《腊梅花》、散文集《风飘的岁月》《拂晓》《永不消逝的记忆》《且行且歌》、诗歌集《梅山雁语》、理论文集《过来人语》《资江夜语》《写作文不求人》等。